
系上海地区仅有的两块陨石,落地时砸出半米深坑。
黑乎乎的外壳,不规则的形状,表面有一个个的坑……两块珍贵的陨石静静地陈列在上海科技馆宇航天地太空影院门口。昨天和科普大片《宇宙大碰撞》首映式同时亮相的这两位来自天外的神秘“嘉宾”——在上海地区尘封了41年的陨石,让首批目睹者惊讶不已。
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
“陨石的表面有一个个坑,这是高温冲下时形成的气印,仔细看的话还有流纹,是高速通过大气层时摩擦熔化气化后形成并留下的痕迹。”上海科技馆研究员杨松年感叹道,这些熔壳、气印和流纹都表露出陨石的特征,而且保存完好。“和很多无记录的陨石不同,它们是有记载的。”据介绍,其中大的一块20公斤,小的则有6公斤(部分已用于研究和国内外标本交换)。
“这两块陨石1966年7月陨落在长兴岛前卫农场北部江边,当时不披露的原因是考虑在中国举办一个陨石展览,所以一直在收集资料,让它们‘沉睡’了40多年。”杨松年表示,它们在当年能保存下来非常不易,对于探索宇宙天体、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由于找不到足够的材料和缺少现场一手资料,让后来的天文研究变得非常困难。
从1993年开始上海自然博物馆组织人员就进行了研究,并请外地有关机构鉴定。当时这两块陨石的重量在我国已发现并有记载的石陨石中名列第二,在上海地区则是首次发现。
据悉,陨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熔融—星云凝聚矿物形成—变质作用—坠落地球四个阶段。球粒构造说明了它们曾处于高温熔融阶段。而且这两块陨石中已发现的14种矿物种,主要是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铁纹石和陨硫铁矿,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而熔壳、气印和流纹则是在坠落时气化、熔融、冷却后形成的。
落地时砸出半米深坑
“陨石落下来的时候砸出半米深的大坑,周围的土都被砸飞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古生物组工作人员张福根告诉记者,1966年7月他曾经去过长兴岛收集这块陨石。
张福根虽然已经退休,但谈起40多年前的事依然滔滔不绝。据他回忆,陨石落下来时当地农民还有人以为是流星雨,就向水纹大队进行报告。水纹大队马上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取得联系,第二天早上,张福根赶到长兴岛前卫农场(当时叫合作社)的海边,去实地勘探。
“两块陨石落在牛棚边上,差一点把牛砸死,地下还有一个大坑。”张福根说,陨石是晚上掉下来的,发出很亮的光,穿过牛棚覆盖的草垫后落地,“它从宇宙到地面,加速度很快。这块陨石体积不大,但很重。”
张福根说,水纹大队帮他将陨石用自行车装好送到码头。他到了市区后,雇了车才来到延安东路上的自然博物馆。后来陨石移交到地质组,做过切片研究后就被封存起来。上世纪90年代,张福根还带领外宾去实地察看,但是那里已经变成了芦苇荡。
缺乏资料难分析来源
这两块陨石来自哪里?什么时候形成的?面对市民关注的问题,研究人员遗憾地表示:能够把它们保存下来已非常不易,没有记录陨落的详细情况,而且当时也没专业人员研究,所以很难分析它们来自哪个星球,也不知道形成于何时。
天文研究专家、上海科技馆展示管理处负责人薛峻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次前往长兴考察。他这样形容当时情景:“在天空中先是看到火流星,接着听到一声爆炸,陨石一下子就掉在牛棚上了。”据他介绍,陨石朝着海边方向落下,没造成人身伤亡。被带回来的这两块不是陨石主体(因主体太重,当时没有收集)。
“只有找到三块或三块以上陨石,而且知道每个点下降后的入射角等数据,才可测出速度和方向,由此反推陨石是来自哪个轨道。”薛峻介绍,他两次去找有三个目的:一是希望找到陨石主体,但当初发现地已在防堤内;二是确定陨石下落的地点、时间;三是采集有关数据,分析它来自哪个轨道。
然而,除了能确认陨石是在1966年7月降落之外,几乎没有新的收获。“缺乏一手现场观测材料,所以难以分析它的来源。”
什么是陨石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
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陨石最早的国家,远至新石器时代,后经历朝历代,直到20世纪末均有文字记载,并有不少标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陨石按组成成分一般分为三大类,主要为铁陨石,也叫陨铁。一般铁镍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铁80至95,含镍5至20。密度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刚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盐等。
世界3号铁陨石于19世纪末发现于我国的新疆青河县,重约30吨。该陨铁含铁88.67,含镍9.27。其中含有多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如锥纹石、镍纹石等宇宙矿物。
相关链接
《宇宙大碰撞》上演
陨石是神秘的太空来客,它们如何形成?昨天开始首映的科普大片《宇宙大碰撞》将生动地呈现这个过程,带观众经历一场奇妙的太空旅行。记者了解到,这两块珍贵的陨石能在41年后首次露面,是为了配合影片上映呈现的最好物证。
据悉,从即日起到春节期间,市民可以参观这两块陨石。它们最后将放在迁建的自然博物馆新馆内。
如何辨别陨石
据了解,陨石的辐射很小,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部分国家把陨石用来交易,而且受到收藏爱好者青睐,其交易价格在黄金之上。但在我国并没有法律规定是否可以买卖,作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料,应当首先考虑供科学研究之用。
如何辨别陨石?据专家介绍,首先是用肉眼观看,这也是最关键的地方,陨石外表有层黑色的融壳,和内部完全不同;内部有直径约为1毫米的球粒,地球上的石头则没有;大部分陨石含有金属,有磁性和吸引力。
珍贵程度属于国宝级
“陨石落在南极和落在上海的几率是一样的。”曾专程前往南极科考负责收集陨石的专家、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星体落下,但大部分在空中就燃烧了,还有很多落到水里,能在陆地上发现的十分罕见。”杨松年介绍,其珍贵程度实属国宝级。
专家表示,陨石是珍贵的宇宙标本,保留了从太阳星云中凝聚形成行星体的原始面貌和太阳系行星早期形成的信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了解天体成分、性质和起源演化。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观察到陨石降落以及找到的陨石仅2000多次(不包括南极洲)。据1981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已被确证降落的陨石为67次,其中石陨石39次,铁陨石26次,石铁陨石2次。长兴岛陨石重量在中国迄今发现的石陨石中名列第六。
“能否把海边原有区域围起来,重新寻找陨石主体?”对于记者的提问,薛峻表示难度很大,因为主体在接触到地面时可能爆裂,现在找到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资料缺乏造成研究遗憾,假如以后又出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如果能目击到,最好把全过程拍下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联系有关单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有关专家表示,对陨石的研究是基础科学,需要很多的样本数据。据悉,目前本市还没有从事陨石鉴定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