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资源危机危在哪里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东部的山东是黄金生产基地,华南盛产钨锡,南部有金顶超大铅锌矿,北部有白云鄂博铁稀土矿。我国陆块之间为造山带,陆块内为盆地。陆块间大陆造山带产出金属矿产,盆地蕴藏油气、煤、铀能源及盐类资源。这证明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发现了很多新矿床,特别是发现了不少铜、金、铀和铂族矿床。
已开采达百年历史的美国西部Bingham斑岩型铜矿,储量为斑岩型铜矿中的佼佼者。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印尼Grasberg斑岩型铜矿,既是超大型铜矿,也是超大型金矿。富金-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金矿都是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
铂族矿产除砂矿外,主要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少量来自于铬矿床,均与超基性岩有关。上世纪80年代,全球首次发现了独立铂矿床。南非和美国铂族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上世纪90年代,铂族矿产在类型、产地、储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若干黑色岩系金矿、铜矿中,都发现了铂族矿产,经济效益甚至超过主元素。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北部发现了不整合面型铀矿密集区,储量大而且品位高。这使加、澳两国成为世界主要的产铀、储铀国。近20年来,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为主要勘查对象。这类铀矿品位高、效益好、污染少,对铜、钼的开发也有借鉴价值。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北部Argyle地区发现并开发了钾镁煌斑岩中的金刚石,结束了金伯利岩是唯一的寄主岩石的历史。
目前,国内外特别关注超大型矿床。超大型矿床的类型具有选择性,铁矿有夕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鲕状赤铁矿型、火山沉积型、与镁铁超镁铁杂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古老条带状铁矿型,但只有部分或少数类型出现过超大型矿床。
我国的大陆构造与成矿域,多为小板块、多条造山带。很多板块与造山带相间,方向为自北而南,主要有中亚跨洲巨型造山带、华北-塔里木板块、秦岭祁连昆仑中央造山带、扬子-华夏板块、青藏褶皱带、雅鲁藏布江-三江缝合造山带等。这些板块和造山带,是西伯利亚大板块与印度板块长期拉张、挤压后对接统一的复杂产物。我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成矿情况更加复杂,造山带中夕卡岩-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低温热液型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发育较好。盆地中油气、煤、铀资源丰富。西部盆地发现了大煤田,其中神木煤田已成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中亚带上发现了穆龙套巨型金矿、白云鄂博超大型铁-金-钽-稀土矿床、土屋铜矿。秦岭-祁连带勘查出厂坝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白银厂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床。三江带(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有我国最大的金顶铅锌矿床。华南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和钨、锡之乡,储量居世界首位。
在铜、金找矿方面,我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形成了较大突破,绿岩带型金矿储量显著增加,陆续发现了土屋、玉龙、阿舍勒、紫金山等大型-超大型铜矿和金矿。2001年发现的甘肃阳山金矿,目前已探明为超大型金矿,黄金储量在350吨以上。近几年金价的持续上扬,激发了我国的找金热潮,在我国扬子大陆边缘的西南、西北地区,发现较多的卡林型金矿,可供开采的超大型、大型和中小型金矿点有60余处。
我国铁、锰、铝土、铜、金、磷、钾、铀和石油资源相对较少,贫矿多,富矿比例小,超大型更少。较稀缺的矿种有铬、钾、铂族元素、金刚石、高档宝石等。我国的共生、伴生矿多,在选矿方面存在一些难题。业内专家指出,经过近60年的开采,我国东部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由于钢铁、有色等行业飞速发展,矿产消耗量不断增加,不少矿山已枯竭,矿产储量锐减。与此同时,我国新发现的大矿、富矿却很少。
我国矿产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勘探投入不足和勘探技术落后。目前,工作程度低的地区有西藏、青海和新疆等,这些地区找矿潜力巨大。
新疆是我国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固体矿年产量近4111万吨,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约23%,黄金储量约200吨(见相关链接)。过去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西藏矿产资源的勘探程度不够。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公路的开通,西藏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升温,目前仅在拉萨周围,就发现金、铜矿点50多处。
由于我国地勘业在技术、装备等方面相对落后,无论是老矿还是新发现的矿点,深部勘探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发达国家的地勘工作,很多是通过地质卫星、红外线摇感等先进手段完成的,而且国外的钻机技术先进,可以打到地下3000米至5000米,甚至更深。另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服务设施全面,适合目前找矿人员的现代化工作环境。这些条件再加上高额报酬,有力地推动了国外地勘工作的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对地勘部门的资金投入不够,各地勘单位缺乏足够的实力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手段,大多依靠落后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另外,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不便,再加上装备落后,导致地勘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的地质探矿目前大多在千米以内徘徊,仅有山东的焦家、三山岛等少数几个老矿区,在深部勘探方面取得了成果。老矿山菱刈金矿向火山岩下部深处地层的不整合面开拓,在寻找超大型金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西秦岭阳山金矿的勘探工作也获得了成功。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矿山的深部资源勘查工作仍然滞后。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量,西部地区占50.45%,其中有30多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占很大比重:煤炭占全国总量的38%,石油占全国总量的40%,铁占全国总量的47%。此外,西部地区的天然气、铜、金、镍、铅、锌、钾等战略性资源,在全国均占很大比重。国家应加大西部地区的地勘投入,组织地勘方面的大会战,使西部地区尽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备资源基地。
张复新等业内专家指出,对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目前应特别重视地质构造、成矿构造、地勘理论的研究。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在矿床成因、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突破性成果,并开始向海底成矿直接观察等方面发展。他们借助深海潜探器,在洋中脊直接观察洋底成矿作用:洋底海水下渗→流经沉积层及下伏玄武岩层→汲取金属元素→搬运到压力释放洋中脊处→同中脊上溢的岩浆热液黑烟囱、白烟囱结合形成矿产物。依靠这种方法,他们已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洋中脊观测到成矿作用,有助于发现大规模的元古代、古生代海底喷流矿床。
三大成矿带的研究内容包括: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和中亚成矿域,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和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分布。目前,中酸性岩浆岩类及含矿性研究进入了高潮。虽然这方面研究的划分标准不一,但划分方案异曲同工:S型-改造型、壳源型、南岭型、钛铁矿型,多形成钨、锡矿床-I型-同熔型、壳幔源型、长江中下游型、磁铁矿型,多形成铜、金和铁矿床。
在地勘技术工艺方面,目前仪器分析技术飞速发展:岩石全分析-微量-稀土-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地质年代学。新技术提高了分析精度,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了解成矿过程、物质来源和矿体定位,解密矿床形成、成岩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此外,找矿示踪组分技术提高了找矿预测的准确度,有助于确定具体的成矿年代。只有在找矿理论、找矿技术方面形成突破,我国的地勘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找到更多的大矿和富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