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全国巡回展在温州博物馆正式启幕,为温州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展览为期半个月。观众可从原石流金、印章世界、大师风采、藏家精品四个部分、120多件作品中领略其风貌。
青田,地处瓯江中游,历史悠久,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置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青田与温州山水相连、文化同根。八百里母亲河——瓯江浩浩荡荡,接纳了流淌在两岸如画峰峦间的涓涓细流,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东瓯先民。宋室南渡后,温州成为东南一带重要的商埠,两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放后至1963年前,青田曾辖归温州,同为著名侨乡,两地人民的血脉里皆涌动着一股闯荡四海的开拓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处世风格,甚至在海外的许多青田人都讲温州话。瓯江如同生生不息的长春藤,牵系着温州与青田。
青田石与福州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石。青田石温润如玉,却比玉有更丰富的色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濡染出人间所有的美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一不有;又溶入人间的奇境:山川、花草、云霞、禽兽、鱼虫,栩栩如生。在100多种青田石中,有世称“印石三宝”之一的灯光冻;有色如芳兰,适于奏刀的兰花青田;有质地细腻,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的封门青;有黄色艳丽,质地纯净的黄金耀;有包裹棕色外壳,内含青黄冻石的龙蛋奇石。
从考古发现来看,青田石用于雕刻最早始于六朝时期。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期的4只青田石雕小猪,为出土的殉葬品,其形态憨厚可爱,虽然刻工简洁粗犷,但已初具石雕的用刀之法。两宋以后,青田石逐渐被文人雅士引至印信上来,一改往日印信材质以金、玉、铜、牙一统天下的状况。将此引入印章的第一人当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至明代,真正有史料记载第一次用青田石治印的,是国子监博士文彭。到后来的西泠八家之一丁敬、郑板桥、陈鸿寿,近现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有据可查的名家不计其数。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收印334方,青田石独占216方,占70%。因青田石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印材,渐渐托起了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最具权威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从此时开始,青田石也真正由市井玩物进入文人雅士的书斋几案,登上大雅之堂,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如今温州博物馆就收藏有丁敬、徐三庚及青田籍学者端木百禄用青田冻石治的印章。
这次在温州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除印章部分外,绝大多数的展品是以青田石为载体的工艺石雕。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顽石为神奇。因石材色彩丰富,唯有依色才能融合自然;又因石材体量较小,需要细致地谋石下刀。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这种雕刻传统,从本次展览的精品中均能窥得真谛。
百工之乡的温州,其石雕工艺的兴盛传承也与青田难分难舍。温州的石雕取材大多是青田石,艺人之间常来常往,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但作品又各具特点。比如温州石雕里可以看出瓯塑、瓯绸的影子,为青田石雕所没有。目前温州有记载的早期石雕艺人潘阿明,曾在光绪八年(1882)结合石雕、木雕工艺,用青田彩石片镶嵌在红木和花梨木上,首创了温州彩石镶嵌。说到两地之间石雕艺术的交流,民国时期可谓达到一次高峰。当时温州多处均设有青田石雕工场和商店,并成为其远销海内外最重要的商业埠口。据1931年《工商半月刊》记载,1929年,自温州运往上海转销美国的青田石雕共计2500箱,其中优质雕件每箱价值达500多元银洋。随着时代变迁,至上世纪70年代,市区广场路又被称为“石雕一条街”。本次展品作者之一、青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解放前曾以温州石雕店的老板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个甲子后,耄耋之年的他又以石为媒故地重游。这个小插曲,是两地石雕因缘的一个实证。
此间有美石,两地渊源深。因为有了这一方美妙的石头,才有这许许多多的缘分和传奇。这次在温州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中,除了石雕界名闻遐迩的林如奎、倪东方、张爱廷、周百琦等中国工艺大师的扛鼎之作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出自温州籍的大师之手,如省级大师周金甫、潘锡存皆来自瓯海,而另一位省级大师潘成松则来自泰顺。目前在青田从事石雕的温籍艺人总数已达200多人,呈现出两地石雕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