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据省外经贸厅介绍,今年以来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27倍,越来越多闽企步入“走出去”的大潮中。尤其是去年以来,外贸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在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危机、贸易摩擦等问题频频出现的局势之下,福建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骤然加快。那么,闽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福建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哪些缺陷呢?
【动态】
今年前8月
46家闽企“出海”
“我们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境外合资企业,把未加工或粗加工石材运到澳大利亚进行深加工、精加工,让产品更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泉州市达盛石业有限公司一位主管告诉记者,通过与国外合作方建立合资企业,他们不仅避开了竞争白热化的国内市场,还开拓了广阔的国际新兴市场。而达盛石业只是今年刚尝到“走出去”甜头的6家南安石材企业之一。
不只是石材业,“今年前8个月就有46家企业‘走出去’,其中7到8月新增了11家,境外投资项目增幅显著提速,在几年前每年只增加十几家”,省外经贸厅外经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截至8月底,福建经核准设立境外企业46家,中方投资4825万美元,我省经核准设立的境外企业已有495家。
据介绍,一些企业通过境外生产加工,带动了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这已成为闽企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去年年底,福建省批准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涉及纺织服装、大理石、运动鞋、打火机、食用菌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由此每年带动原材料、半成品等出口超亿美元。
【分析】
规模小成了软肋
记者了解到,虽然福建省出现了新大陆、福煤科技、紫金矿业、三山钢铁等一批投资金额在上千万美元的跨国投资骨干企业,但去年全省境外投资单项平均规模仅71.24万美元,而全国单项平均规模早在2004年就达到了447.5万美元。
对此,福建社科院一位研究员称,闽企“走出去”的最大“软肋”是规模偏小。福建省的境外投资还处在试探性阶段,一些骨干生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实质性介入,福建企业“走出去”还不是扩展型的、跨国经营的形式,多数企业对外投资还处在到相对落后的国家求得饱和产品获得生存的阶段。
【经验】
只要有优势 就可跨国经营
省华侨实业集团公司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有比较优势,企业就应该进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将自己培育成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则应尽快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据悉,华侨实业生产的人字拖鞋在古巴拖鞋市场的占有率已达80%,而最初进入古巴是为了生存。因为人字拖鞋在上世纪80年代是畅销货,90年代就压仓了,于是利用古巴的一个废弃的纺织基地做人字拖鞋加工,产品如今辐射到了加勒比海沿岸各国。
【提醒】
夕阳工业 要尽快转移
目前,国内鞋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移到我国西部。福建省鞋帽进出口商会秘书处负责人直言,西移还不如转向欠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总是不断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转移,制鞋业目前已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而闽鞋现在仍满足于国内,很少涉足国际市场。
事实上,轻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等加工产业,是国家目前鼓励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这也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要,转移“夕阳工业”的需要,这类企业到境外投资比较容易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
不过,就鞋业来说,鞋帽商会方面认为,福建鞋应尽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创立自己的国际品牌,而不能满足于贴牌生产。
闽企到哪投资合适?
“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闽企。”福建社科院的被采访研究员认为,福建企业现在要无选择地走向全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闽企应把投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印尼以及非洲等一些国家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跳板,这些国家都属于最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对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限制较为宽松,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反倾销指控,闽企可通过在这些国家投资生产线,而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跟直接投资设厂不同的是,销售网络则可以铺设到发达国家,这有助于品牌的建立及增加产品附加值。